
李燕楠是我院重癥醫(yī)學科一名工作經驗豐富、護理技術嫻熟的護師。在生活中,她是一名樂觀開朗、陽光明媚、樂于助人的大姐姐。當接到支援武漢的消息時,李燕楠第一時間主動請纓。
她表示:“作為一名重癥醫(yī)學科的護士,以在重癥醫(yī)學科的多年工作經驗,我對自己的??颇芰τ行判?!以對各種呼吸機血濾機等醫(yī)療器械的熟練程度,我對自己的適應能力有信心!作為一名從業(yè)13年的醫(yī)務工作者,我對自己的勇氣有信心!”

重癥醫(yī)學科護師李燕楠
2月13日,李燕楠作為天津醫(yī)科大學支援武漢國家醫(yī)療隊成員之一,隨同醫(yī)療隊接管武漢市第一醫(yī)院的重癥病區(qū),全力支援湖北開展新冠肺炎醫(yī)療救治工作。

支援武漢市第一醫(yī)院半個多月以來,李燕楠也迅速適應了環(huán)境,扎實開展工作,并在短時間內與患者建立信任。她向我們分享了在武漢市第一醫(yī)院的工作經歷與感悟。
從2月12日接到電話,到跟隨醫(yī)療隊支援武漢,已經半個月過去了。動員會、歡送會、剪短頭發(fā)、打點行裝、出發(fā)只濃縮在十幾個小時里,下午3點還在機場和家人領導同事們告別,晚上已在武漢空無一人的高速上疾馳,身邊熱熱鬧鬧地擠了一車人,都是剛剛認識的人,還是陌生的名字和臉龐。
但我們都置身于同一種熟悉的氛圍里——那是從業(yè)十幾年來,每當ICU迎來情況緊急的危重病人時的氣氛,只有曾置身其中的同行才會明白,深吸一口氣,然后彼此交換眼神——“你也在這里”。而此時,對于我們來說,正在通往一個巨大的ICU,車輪下迅疾駛過的道路,就像我們曾千萬次走過的那條病房通道。
然而一切發(fā)生得太迅速,一種若隱若無的不真實感始終環(huán)繞著我。直到第二天,在武漢醒來,看到電視里播放著我們出發(fā)的報道,拉開窗簾看到寂靜中的武漢街景,陽光正在努力驅散陰霾,麻雀們嘰嘰喳喳地在屋頂上歡跳,直到我收到第一次上班的時間通知,這份真實感才慢慢建立起來。
每次上班6小時,但穿脫防護服各需2小時,再加上交通時間和回屋后的消毒工作,一趟下來要十幾個小時。強度大、應急性,是工作節(jié)奏的兩大特點。距離武漢疫情暴發(fā)已經兩個月了,我能看到,隨著經驗積累和人力物力的不斷補給,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安排、物資保證都有了極大改善,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排班,保證我們每個人都能充分休息、快速恢復。
在這里的半個月,休息的時候我們偶爾也會下樓做操,要保證自身免疫力的強大就不能窩在屋里。于是,我們沐浴在雪后初晴的陽光下,呼吸到了最最真實的武漢空氣。
是的,這里是武漢,但這里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樹木在人煙稀少的街道上恣意生長,喜鵲在初春的風里歡脫叫喚,土壤在慢慢變軟,空氣里的濕氣也在慢慢凝聚,春天的步伐正在悄悄地向我們走近。

是的,這里是武漢,但這里絕不僅僅只有憂慮。即使在隔離病房里,都有隨處可見的小歡喜。雖然隔著口罩,但酒店前臺的小姐姐笑起來依然那么美麗。有一次,剛下班正要進酒店,不知道從哪里傳來孩子咯咯的笑聲,讓我們卸下了些許疲憊,渾身都暖洋洋的。
每一個與病毒苦苦搏斗的患者都是英雄,每一個為了阻斷傳播途徑而奉獻的人都是英雄。當全世界都在為武漢擔憂、鼓掌、激動,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在努力綻放一個平靜的微笑。


來之前,在路上,我還是亢奮的、緊張的、焦慮的,怕自己做的不夠好,怕自己救助不了太多人。但十幾天過去,在武漢溫柔的風里,我漸漸平靜下來,是武漢用這片土地頑強的生命力增強了我的使命感,堅定了我心中的信念。
希望今年春天第一朵花開的時候,我還在這里,見證武漢的醒來。
——李燕楠
202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