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之初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成了2020年最大的一只黑天鵝。為了有效遏制疫情的發(fā)展和蔓延,各地紛紛采取多種手段,包括減少聚集性活動、居家自我隔離、延遲開工開學等等。同時,每天不斷有大量的負面信息涌入,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大人民群眾如何做好心理防護?建議大家記住以下幾點:
一、負性情緒來自于認知
各位朋友不妨仔細回顧一下,在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里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當時的自己把某一件事情的后果想的相當嚴重,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當時的擔心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甚至今天想起來會啞然失笑?心理學上有一條名言,叫做“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往往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而正是這些偏離事實的認知,影響到了我們的情緒。而情緒反過來又會強化我們的認知,由此可能構(gòu)成一個負性的循環(huán)。
二、恐懼來源于未知
人類精神世界的恐懼,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未知。本次疫情中,公眾最大的恐懼來源也正是對這種前所未見的冠狀病毒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再加上很多時候信息的披露不夠及時和透明,這些都加重了公眾的恐懼。
三、避免負面信息過載
在恐懼的支配下,很多人早晨一睜開眼睛就迫不及待拿起手機尋找搜索最新的疫情信息…于是一整天的生活完全被這些負面的信息所充斥和占據(jù),情緒也自然會被牽著鼻子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建議是,適當減少對負面信息的接觸,時不時給大腦“換頻道”,給自己的心理一個喘息的時機,多接觸一些積極的信息,減少負面信息對情緒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四、不要盲目的被一些小道消息所影響和左右
恐懼情緒下的人對任何可能帶給自己希望的信息會尤其敏感,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什么都會緊緊不放一樣。在這樣的情緒支配下,難免就會出現(xiàn)反應(yīng)過度的行為。比如看到了某些捕風捉影的信息,就出去搶購、囤積某些物資。這樣做一方面會影響社會秩序,一方面也會增加傳染的風險。做好隔離和防護才是應(yīng)對疫情的根本。
五、充分利用隔離的時間
很多人平時上班上學的時候都巴不得盼著放假好好休息一下。既然如此,何不好好利用這個難得的“假期”呢?想一想,自己的家里有哪些書,買來之后一直想看卻沒有時間看的?有哪些想學的東西、之前立下的FLAG,卻一直沒有機會去實現(xiàn)和完成的?抓住這段寶貴的時間,把精力投入在這些事情上,然后看看您的心理上,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六、積極行為改變情緒
前面說過,人的認知和情緒是互相影響的,那么如何打破這個循環(huán)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積極的行為。剛剛提到過,我們可以利用這段難得的時間,人最為健康的狀態(tài)是“忘我”——當一個人全身心的投入某件積極的事情的時候,他對負面信息的關(guān)注自然會減少。情緒和認知自然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積極的變化。
作者:趙朋,醫(yī)學碩士,天津醫(yī)科大學精神衛(wèi)生與心理學系講師,天津醫(y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職心理咨詢師,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門診主治醫(yī)師。